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“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应用”专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

聚焦动力电池技术创新,共探产业发展新方向


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下,动力电池作为关键核心技术,其创新与应用成为行业关注焦点。7月5日,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“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与应用”专题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,为该领域的专家学者、企业代表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。


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,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,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、同济大学汽车学院、《汽车工程》期刊共同支持协办,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戴海峰主持。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的众多精英,围绕电池安全与材料研究,展开了一系列深入探讨。

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出席论坛并致辞,表达了对动力电池技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期待。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带来了主旨报告,凭借深厚的行业见解,为后续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此外,清华大学副教授李哲、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博导吴凡、清华大学助理教授任东生等多位专家学者也纷纷受邀出席并作报告,分享他们在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成果与宝贵经验 。


论坛讨论内容丰富多元,涵盖锂电池材料及结构优化创新、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研究、电池管理系统创新构建、BMS智能化集成、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。例如,在锂电池材料及结构优化创新方向,专家们从材料的原子结构出发,分析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合成工艺,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充放电效率;在固态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方面,探讨了新型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,以及如何解决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界面兼容性的问题。


互动讨论环节更是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。专家们围绕“动力电池材料创新路径”议题,对比钠电池、固态电池、半固态电池优缺点,提出通过研发新型复合材料,改善电池短板。针对“低温环境下动力电池充电与续航优化策略”,深入分析锂枝晶产生原理,探讨脉冲加热等方法在不同电池体系中的适用性。在“热失控风险防控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”上,从材料、元器件、系统的递进角度,以及气液固三相角度、本征/主动/被动的体系角度,全面剖析热失控防护措施。


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,意义深远。它不仅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交流,加强了各研究方向的沟通与合作,还为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、新方法,助力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迈向新高度,为中国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。 相信在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动力电池技术将不断突破,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更加辉煌的发展。


相关文章

18129611072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
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